查看: 5271|回复: 2

CT成像的基本原理!

[复制链接]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发表于 2008-9-12 09:47:3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分享到:
一、CT(Computed Tomography)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概述

电子计算机产生之后,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,同时为了减少人为失误,很多东西都采用计算机进行精确控制,在医学领域更不例外。CT的产生是医学影像学划时代的进展,其实用价值已为中外医学界所共识。自从1972年头部CT正式应用于临床,1976年发展了体部CT后,我国也在70年代末引

进了这一新技术。在短短的二十年里,全国各地乃至县镇级医院共安装了各种型号的CT数以千台,CT检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展开,成为医学诊断不可或缺的设备。

随着微电子工业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,CT机产品日新月异,每隔三至五年便推出一种更新的产品。一般临床所提及的CT,指的是以X光为放射源所建立的断层图像,称为X光CT。事实上,任何足以造成影像,并以计算机建立断层图的系统,均可称之为CT;因此除X光CT外,还有超声波CT(UltrasonicCT),电阻抗CT(ElectricalImpedanceCT,EICT),单光子发射CT(SinglePhotonEmissionCT),以及核磁共振CT(MagneticResonantImagingCT,MRICT)等;超声波CT与EICT尚属发展阶段。80年代初,人们按照探测器的构造和扫描方式的不同,将CT机的发展分为第一、二、三、四代,甚至有所谓的第五代CT。
二、CT结构和原理

一部完整的CT系统主要包括扫描部分(包括线阵排列的电子辐射探测器、高热容量调线球管、旋转机架),快速计算机硬件和先进的图像重建、显示、记录与图像处理系统及操作控制部分。 CT系统及原理图

CT是用X线束对人体的某一部分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,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,所测得的信号经过模数转换(ADC),转变为数字信息后由计算机进行处理,从而得到该层面的各个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值即CT值,并排列成数字矩阵。这些数据信息可存储于磁光盘或磁带机中,经过数模转换(DAC)后再形成模拟信号,经过计算机的一定变换处理后输出至显示设备上显示出图像,因此又称为横断面图像。CT的特点是操作简便,对病人来说无痛苦,其密度分辩率高,可直接显示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,它在发现病变、确定病变的位置、大小、数目方面非常敏感而可靠,而在病理性质的诊断上存在一定的限制。

CT与传统X光摄影不同,在CT中使用的X光探测系统比摄影胶片敏感,一般使用气体或晶体探测器,并利用计算机处理探测器所得到的资料。在这两种检查系统中都使用大致相同的方法产生X光。CT的特点在于它能区别差异极小的X光吸收值。与传统X光摄影比较,CT能区分的密度范围多达2000级以上,而传统X光片大约只能区分20级密度。这种密度分辨率,不仅能区分脂肪与其它软组织,也能分辨软组织的密度等级,例如能区分脑脊液(CSF)和脑组织及区分肿瘤与其周围的正常组织。这种革命性技术显著地改变了许多疾病尤其是颅内病变的诊断方式。

在进行CT检查时,水平轴状切面(Horizontal Axial Section)是目前最常应用的断层面。断层层面的厚度与部位都可由检查人员决定。常用的层面厚度在1.0至1Omm间,移动病人通过检查机架后,就能陆续获得能组合成身体架构的多张相接影像。利用较薄的切片能获得较准确的资料,但这时必须对某一体积的构造进行较多切片才行。

在每次曝光中所得到的资料由计算机重建形成影像。计算机会计算每个像素(Pixel)中的X光衰减(吸收)值(Attenuation Value)。每个像素的直径约为0.25~0.6mm,此数值依机器的解析度而定。每个像素都具有一定体积,其高度与所扫描的层面厚度一致,在计算机中所记录的X光衰减值就代表该组织体积,亦即体积元素(Volume Element,简称体素Voxel)的平均值。计算机最后可将运算所得到的影像显示在显示设备上,也可将其摄成胶片以作永久保存。此外,其基本资料也可以储存在磁光盘或磁带里。

CT的X光衰减值是一组随意设定的刻度,以霍斯菲耳德氏单位(Hounsfield Unit)为其单位。其中将水的密度设定为O值,而空气的密度为-1000单位、骨骼密度则是+1000单位(如附表)。

在显示时所采用的密度范围及平均值则可以在计算机上操作控制。在一张影像中所见到的密度范围称为“窗宽”(Window Width),而密度平均值则称为“窗位”(Window Level)或“窗中心”(Window Centre)。

人类肉眼只能分辨数种灰影(Shades of Grey)。在选取宽窗时,能见到所有结构,但却无法分辨微小的密度差异。在选取窄窗时,又只能分辨小范围享氏单位的密度变化。这时整张影像中大部分不是全黑就是全白,由这些区域并不能获得有用的诊断资料。

电子计算机产生之后,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,同时为了减少人为失误,很多东西都采用计算机进行精确控制,在医学领域更不例外。CT的产生是医学影像学划时代的进展,其实用价值已为中外医学界所共识。自从1972年头部CT正式应用于临床,1976年发展了体部CT后,我国也在70年代末引
进了这一新技术。在短短的二十年里,全国各地乃至县镇级医院共安装了各种型号的CT数以千台,CT检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展开,成为医学诊断不可或缺的设备。
随着微电子工业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,CT机产品日新月异,每隔三至五年便推出一种更新的产品。一般临床所提及的CT,指的是以X光为放射源所建立的断层图像,称为X光CT。事实上,任何足以造成影像,并以计算机建立断层图的系统,均可称之为CT;因此除X光CT外,还有超声波CT(UltrasonicCT),电阻抗CT(ElectricalImpedanceCT,EICT),单光子发射CT(SinglePhotonEmissionCT),以及核磁共振CT(MagneticResonantImagingCT,MRICT)等;超声波CT与EICT尚属发展阶段。80年代初,人们按照探测器的构造和扫描方式的不同,将CT机的发展分为第一、二、三、四代,甚至有所谓的第五代CT。
一部完整的CT系统主要包括扫描部分(包括线阵排列的电子辐射探测器、高热容量调线球管、旋转机架),快速计算机硬件和先进的图像重建、显示、记录与图像处理系统及操作控制部分。
CT是用X线束对人体的某一部分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,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,所测得的信号经过模数转换(ADC),转变为数字信息后由计算机进行处理,从而得到该层面的各个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值即CT值,并排列成数字矩阵。这些数据信息可存储于磁光盘或磁带机中,经过数模转换(DAC)后再形成模拟信号,经过计算机的一定变换处理后输出至显示设备上显示出图像,因此又称为横断面图像。CT的特点是操作简便,对病人来说无痛苦,其密度分辩率高,可直接显示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,它在发现病变、确定病变的位置、大小、数目方面非常敏感而可靠,而在病理性质的诊断上存在一定的限制。

CT与传统X光摄影不同,在CT中使用的X光探测系统比摄影胶片敏感,一般使用气体或晶体探测器,并利用计算机处理探测器所得到的资料。在这两种检查系统中都使用大致相同的方法产生X光。CT的特点在于它能区别差异极小的X光吸收值。与传统X光摄影比较,CT能区分的密度范围多达2000级以上,而传统X光片大约只能区分20级密度。这种密度分辨率,不仅能区分脂肪与其它软组织,也能分辨软组织的密度等级,例如能区分脑脊液(CSF)和脑组织及区分肿瘤与其周围的正常组织。这种革命性技术显著地改变了许多疾病尤其是颅内病变的诊断方式。
在进行CT检查时,水平轴状切面(Horizontal Axial Section)是目前最常应用的断层面。断层层面的厚度与部位都可由检查人员决定。常用的层面厚度在1.0至1Omm间,移动病人通过检查机架后,就能陆续获得能组合成身体架构的多张相接影像。利用较薄的切片能获得较准确的资料,但这时必须对某一体积的构造进行较多切片才行。
在每次曝光中所得到的资料由计算机重建形成影像。计算机会计算每个像素(Pixel)中的X光衰减(吸收)值(Attenuation Value)。每个像素的直径约为0.25~0.6mm,此数值依机器的解析度而定。每个像素都具有一定体积,其高度与所扫描的层面厚度一致,在计算机中所记录的X光衰减值就代表该组织体积,亦即体积元素(Volume Element,简称体素Voxel)的平均值。计算机最后可将运算所得到的影像显示在显示设备上,也可将其摄成胶片以作永久保存。此外,其基本资料也可以储存在磁光盘或磁带里。
CT的X光衰减值是一组随意设定的刻度,以霍斯菲耳德氏单位(Hounsfield Unit)为其单位。其中将水的密度设定为O值,而空气的密度为-1000单位、骨骼密度则是+1000单位(如附表)。
在显示时所采用的密度范围及平均值则可以在计算机上操作控制。在一张影像中所见到的密度范围称为“窗宽”(Window Width),而密度平均值则称为“窗位”(Window Level)或“窗中心”(Window Centre)。
人类肉眼只能分辨数种灰影(Shades of Grey)。在选取宽窗时,能见到所有结构,但却无法分辨微小的密度差异。在选取窄窗时,又只能分辨小范围享氏单位的密度变化。这时整张影像中大部分不是全黑就是全白,由这些区域并不能获得有用的诊断资料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2-8 20:53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CT成像的基本原理!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该用户从未签到

 楼主| 发表于 2008-12-9 23:37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
RE:CT成像的基本原理!
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/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闭

站长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

手机版|小黑屋|与非网

GMT+8, 2024-6-3 04:42 , Processed in 0.114264 second(s), 19 queries , MemCache On.

ICP经营许可证 苏B2-20140176  苏ICP备14012660号-2   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.

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4, Tencent Clou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