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 2513|回复: 1

[开发板硬件] 【从0开始学习OK6410】序列2:OK6410-B开箱测评(图文并茂)

[复制链接]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15-10-14 10:22
  • 签到天数: 40 天

    连续签到: 1 天

    [LV.5]常住居民I

    发表于 2015-7-21 17:55:1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  分享到:
    本帖最后由 天使♀的☆宇★翼 于 2015-7-21 18:31 编辑

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:版权所有!谢谢合作!!


    本节我们主要是从下面3个方面进行讲解:【原创】

    1.OK6410-B的开箱图配合文字解说

    2.OK6410-B的上电测试

    3.OK6410-B的开发环境的简要介绍

    4.学习计划:

       

    1.OK6410-B的开箱图配合文字解说

    最近在ICKEY社区看到有好的活动,飞凌ARM11开发板,心里很激动,因为本人一直对嵌入式和物联网方面很感兴趣,而且以前在学校外学过嵌入式,我们当时用的是S3C2440A处理器,ARM9,是友善之臂生产的Mini2440开发板,有点开发经验,不过当时移植的是WinCE操作系统,而OK6410-B是采用的SAMSUNG公司的S3C6410处理器,性能比2440强了很多,很想自己亲自上手体验一把,于是构思了一段时间,打了几次草稿后就将设计方案写了出来,如行云流水般流畅。接着就是等待,可能因为申请写的还不错,对管理员的胃口,所以我十分幸运。

        很荣幸我能够成为第一批的试用者,很感谢飞凌嵌入式公司举办的这次活动,谢谢管理员给我这次宝贵的试用经验,我会尽我自己最大的所能,来给大家呈现出我自己独特的试用报告,给后面的朋友们一个可以参考的他山之石,嘿嘿,废话不多说了,言归正传。

            期待已久的开发板今天终于从快递员美眉那里拿到了,心情异常的开心~拿到手里,发现是个绿色的快递袋,比那种普通的黑色的质量要好,是上海发货的~~


         接着我们将快递袋子好好的拆开偶当时有点小激动,将袋子强行撕碎了,嘿嘿。接着露出了开发板外包装盒子的全貌,一个白色为底色的盒子,上面印着飞凌的标志和开发板的图片,简约大方,配合我家的碎花的桌布,顿时变得诗意浓浓~~


    我们再看看背面,额,可恶的快递,竟然把盒子都弄瘪了~~~只要里面的板子完好就好了~~

    接着我们从底部的卡扣开始打开开发板的盒子~~打开盒子,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层保护泡沫,感觉厂家很人性化,对板子的保护措施考虑的比较细心,不过有个小小的建议,就是,这层保护泡沫以后可以稍微厚一点哦~~接着我们掀开保护泡沫....


    就看到装在防静电袋里面的板子了,板子不大,小巧玲珑的,很是可爱和精致。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~~


    接着,我们将板子从泡沫层里面取出来~~嘿嘿~~

    然后准备把板子从防静电袋里面取出来的时候,发现防静电袋是没有封口的,这点还是少有缺陷,万一天气潮湿,估计板子可能会受潮,导致一系列的问题,不知道是不是只是测试版的问题~~另外自己给板子安装了4个铜柱,然后拿出来拍个近距离的靓照图~~确实有点惊艳~~

    再来几张不同角度的靓照,给大家欣赏欣赏~~虚化了不需要的背景哦~

    感觉被我拍出来有种美美的感觉~~

    接着我们打开盒子下面一层,发现里面有电源适配器、串口线(一边公头,一边母头)、还有一根电阻触控笔(什么鬼,没有屏幕只有笔,可能是工作人员忘记拿掉了,哈哈)

    接着我们来一张全家福~~OK6410-B板和电源适配器、串口线、触控笔一起~~

    接下来来介绍一下板子上的资源分布以及硬件名称:

    接着我们就做好准备要开始给开发板进行上电测试了,心情有些激动,有木有~


    2.OK6410-B的上电测试

    我们将电源适配器、串口线、USB转串口线都接好~~下图为USB转串口线,将USB转串口线插入计算机,然后计算机会自动识别然后制定一个串口号给你。(若从未进行过开发,需要安装CH340驱动,安装光盘里有驱动~~)


    接着我们将开发板连接好电源,并且将串口线分别与OK6410-B开发板和USB转串口的串口端相连接~~~


    然后我们进行上电测试,我们需要用到的软件:在XP环境下叫做超级终端,在Win7环境下叫做SecureCRT。我们以Win7为例子,来详细说明如何来安装和破解最新版本的SecureCRT。P.S:有绿色版本的,如果大家喜欢自己动手去破解,就跟着我一起来:

    首先下载SecureCRT最新版:http://rj.baidu.com/soft/detail/13503.html?ald

    然后在这个网站下载注册机:http://www.liangchan.net/liangchan/4594.html

    下载完后首先安装SecureCRT,安装完毕后,先不要打开,将注册机拷贝到你的CRT软件的安装的目录下,然后打开注册机

    点击【Patch】按钮,会让你选择文件 ,选择SecureCRT.exe可执行文件

    之后提示让你选择licensehelp.exe

    然后打开CRT软件,按照相应的提示输入注册机上显示的信息(当然重新生成也是可以的)。注意,默认打开CRT时候会是一个输入key的页面,什么都不输入,点击下一步,选择输入自己的相关信息。就会看到分别让你输入名称、序列号等相关日期了。   

           破解完毕以后,我们开始SecureCRT的配置,首先打开SecureCRT


    然后弹出一个配置菜单,由于我们是使用的串口,所以按照下图来配置:


    然后我们鼠标右键单击桌面的“计算机”,在弹出的菜单中找到“管理”,点击进去,然后选择设备管理器,在右边的框里找到“端口(COM和LPT)”这个选项,展开看到有端口号。

    如果端口号大于4,则需要更改端口号,方法如下:

    鼠标放在端口号上,鼠标右键单击,出现菜单,选择属性,弹出对话框。

    然后选择“端口设置”选项卡,再点击“高级”,弹出第三极菜单:

    选择端口号在5之前的,都可以,最后点击确定就可以了。

    然后继续配置SecureCRT,我们选择相应的端口号以后,数据位、停止位和奇偶校验位都默认就好,控制流信息的多选框要全部去掉勾。

    然后就进入了。

    然后我们给开发板上电,过了一秒中会发现里面有字符串在打印....

    我们可以从里面的信息看到我的端口号是COM4,预装的系统是Microsoft 的WinCE操作系统

    然后我们往下翻,可以看到更多信息,内核信息等....

    然后到最后一页....

    接下来我们开始讲开发环境的有关问题。


    3.OK6410-B的开发环境的简要介绍

    由于Ubuntu Linux操作系统比较简单,上手简单,适合于新手,于是我就以Ubuntu 12.04为例子,来简要说明一下Linux的开发环境的相关知识

    我们看到了Ubuntu 12.04,然后点击图中箭头所指的方框按钮,就可以开启虚拟机了

    打开虚拟机后,我们在DASH里搜索“终端”,然后把他拖到左边栏,然后单击“终端”,输入口令,因为Ubuntu默认为普通用户,我们有的操作需要root用户权限,所以在这里演示权限提升指令“sudo -s”,然后需要输入管理员的密码,由于保护机制,输入密码时不会出现任何字符,包括‘*’星号,当前面的‘$’变为‘#’说明成功转换为root用户。我们用”ls“命令查看当前的目录下的文件,用”cd /****“来改变当前的路径,如图所示。

    我会在以后的U-BOOT的移植等后续设计Linux的方面再给大家穿插着讲解Linux的指令,大家没有必要全部记下和死记硬背,只要知道怎么用就好了。


       码字这么多,有点辛苦,不过只要大家觉得好,我以后还会继续写的详细的,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,也非常感谢ICKEY社区和管理员“阿尔法”能够给我这次机会,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,序列3敬请期待~~








    评分

    参与人数 1与非币 +5 收起 理由
    loveeeboard + 5 三周年铜板双倍!

    查看全部评分

    回复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奋斗
    2020-2-7 11:49
  • 签到天数: 2193 天

    连续签到: 33 天

    [LV.Master]伴坛终老

    发表于 2015-7-21 22:45:24 | 显示全部楼层
    赞一个!很详细!
    回复 支持 反对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/登录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关闭

    站长推荐上一条 /1 下一条



    手机版|小黑屋|与非网

    GMT+8, 2024-6-3 11:38 , Processed in 0.131814 second(s), 20 queries , MemCache On.

    ICP经营许可证 苏B2-20140176  苏ICP备14012660号-2   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.

   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    Copyright © 2001-2024, Tencent Cloud.